“病骨犹能在”的出处是哪里
“病骨犹能在”这句话,出自唐代诗人李贺的《示弟》,简直就是古代版的“我虽然病着,但还能挺住”。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现代人常说的“我累成狗了,但还能扛”?
李贺,人称“诗鬼”,这位兄台可不是一般的才子。他的诗充满了神秘、怪诞的色彩,想象力丰富得让人怀疑他是不是穿越回来的。他的生活也是够坎坷的,长期抑郁、焦思苦吟,结果27岁就英年早逝,真是让人惋惜。
那么问题来了,为什么李贺的诗那么“鬼”呢?这其实跟他的生活经历有关。他生在唐宗室,但家道中落,生活贫困,再加上他对时局的不满,所以他的诗中充满了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的感慨。这种情绪,加上他丰富的想象力,就形成了独特的“鬼诗”风格。
再回到“病骨犹能在”这句话,它不仅仅是李贺个人的写照,更像是所有在困境中挣扎的人的呐喊。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,生活中有多少人在“病骨”中依然坚持着?这就是一种不屈的精神。
所以,下次你觉得生活艰难的时候,不妨想想李贺的“病骨犹能在”,提醒自己,你也能挺住。毕竟,生活虽然不易,但咱们的“病骨”还在,不是吗?
“病骨犹能在”出自唐代李贺的《示弟》。
“病骨犹能在”全诗
《示弟》
唐代 李贺
别弟三年后,还家一日馀。
醁醽今夕酒,缃帙去时书。
病骨犹能在,人间底事无。
何须问牛马,抛掷任枭卢。
作者简介(李贺)
李贺(约公元791年-约817年),字长吉,汉族,唐代河南福昌(今河南洛阳宜阳县)人,家居福昌昌谷,后世称李昌谷,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。有“诗鬼”之称,是与“诗圣”杜甫、“诗仙”李白、“诗佛”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。有《雁门太守行》、《李凭箜篌引》等名篇。著有《昌谷集》。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,与李白、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。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。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,抒发对理想、抱负的追求;对当时藩镇割据、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。留下了“黑云压城城欲摧”,“雄鸡一声天下白”,“天若有情天亦老”等千古佳句。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,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,所以后人常称他为“鬼才”,“诗鬼”,创作的诗文为“鬼仙之辞”。有“‘太白仙才,长吉鬼才’之说。李贺是继屈原、李白之后,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。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,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,元和八年(813年)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,27岁英年早逝。